技术文章
article近期,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印发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》,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。节能审查是落实资源节约基本国策、实施节约优先战略的重要机制,是指根据节能法律法规、政策标准等,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、能效水平及节能措施等情况进行审查,并形成审查意见的行为。本次修订是自2010年实施节能审查制度以来,第三次进行修订,有两大看点:一是将碳排放评价和煤炭消费管理要求纳入节能审查;二是建立节能审查权限动态调整机制,完善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管理要求。
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呈“富煤、缺油、少气”的特征,形成了煤炭为主的用能结构和火电为主的用电结构。能源消费将长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,控制能源消费总量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确保安全降碳的关键。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国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、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“双控”制度。通过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、从源头把好节能低碳“准入关”,可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。
一方面,本次修订要求在对项目进行节能审查时,按照碳排放“双控”要求同步对项目碳排放水平、实施影响和降碳措施等进行评价,并将评价结果纳入项目节能审查意见,有利于识别高碳排放属性项目、抑制“两高一低”项目盲目上马。另一方面,将煤炭消费纳入节能审查进行严格管控,比如将煤炭消费量作为节能审查权限分级的重要依据、推广采取煤炭消费控制和压减措施等,有利于控制煤炭消费新增量、挖掘存量替代和压减潜力,避免“碳冲锋”。
需特别指出的是,实施碳排放评价是建立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“双控”全面转型新机制、构建碳排放“双控”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。但开展碳排放评价,仍需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目前,节能领域已有较为完备的强制性能耗限额和能效国家标准,以及明确的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要求,而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并不完善,碳排放浓度控制标准或评价类标准仍有空白,加之节能审查也未对碳排放是否包括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、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是否纳入进行明确,亟须进一步理清认识误区、补齐短板弱项,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。
我国节能审查制度自实施以来,已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、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有效减少了不合理能源消费。据统计,“十四五”以来,每年通过节能审查有效减少项目不合理设计能源消费约1400万吨标准煤,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近3000万吨。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但与此同时,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也存在制度规定不够刚性、事中事后监管薄弱等不足,特别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审查权限层层下放、审查质量不高等问题,导致一些地方高耗能项目过度聚集和一些领域产能过度扩张,制约了节能审查制度实施的质效。
为此,本次修订突出“抓大放小”,优化节能审查管理权限。比如,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对重点领域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万吨标准煤及以上(或年煤炭消费量50万吨及以上)项目实施节能审查;禁止将“两高”项目节能审查权限下放至县级节能审查机关;对节能降碳指标严重滞后的省级地区,视情况暂停受理其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申请。这些举措都将有效抑制地方上马“两高”项目的冲动,更好优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算空间配置。
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,守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低碳“准入关”是关键一步,后续还要同碳排放“双控”目标分解与考核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、环境影响评价、产品碳足迹分级、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、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等进行多维度结合,实现不同政策工具“1+12”的效果,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